返回
顶部

“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备受青睐?

发布日期:2023-02-09浏览:231

   

 

   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文旅消费供给侧改革亟待推进,产品和服务亟待丰富。 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而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成为叫座又叫好旅游产品?在这个方面,非遗无疑是一大富矿。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

 

   “非遗+研学”——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

 

   “非遗+民宿”——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非遗+文创”——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非遗+演艺”——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非遗+节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非遗+旅游”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推动“非遗+旅游”,需要有效激活内在潜能,因为非遗具有融合的可燃性。文化和旅游本是两个有重大交集的产业,文化的传播需要旅游作为载体。庙会、节庆等民俗本身无法形成产业,但与旅游结合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又如祭祀、剪纸、打铁花等项目,通过旅游产业的添薪加火,甚至成了一地的文化地标。

 

   近年来,“非遗+旅游”日渐成为了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那么,“非遗+旅游”的模式有哪些?

   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非遗旅游,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的文旅消费形式。非遗资源包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资源主要涵盖六大类,包括: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礼仪、节庆等民俗;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与非遗共融发展,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使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因此,努力实现旅游的新业态发展,是全面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关键。

   

   我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8年年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务院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代表名录,共包含1372个国家级项目。丰富而多元的资源为非遗旅游产业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市场角度来看,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趋势。围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不断涌现。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随着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高;另一方面,非遗开始融入大众生活,人们越来越接受和喜爱具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 

   文化的“活化”与再开发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

 

   与旅游展览及传习融合

 

   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重现缤纷万千的色彩和生机灵动的魅力。

   传习则是对非遗展示的传承,将非遗与传习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是一次亲身感知非遗文化的过程,是一段更为刻骨铭心的旅行体验,传习不仅包括手作体验,也包括研学。

   与旅游演艺及节庆融合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看过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的人应该印象深刻,数目有限的观众席设置在实景园林的河道附近,全程无麦的原生态表演让人无限融入其中,即使对昆曲无甚耐心的观众也仿佛瞬间沉入昆曲的灵韵中。

   与旅游文创融合

 

   “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在落地载体上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主。
 

   与其它旅游商业业态融合

 

   其他旅游商业业态包括旅游要素的“吃”、“住”等。例如非遗民宿,其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满足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地文化”的感知,而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恰到好处,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